青蒿素是从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发现线索的。屠呦呦在研读《肘后备急方》时 ,注意到其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尽服之”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 ”而非传统中药“水煎”的用药方法,由此悟到“高温可能破坏药物效果” 。
《肘后备急方》这本古籍为青蒿素的发现提供了关键线索,在现代医学研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也彰显了传统中医药学的深厚价值。
青蒿素的发现与古代医书《肘后备急方》密切相关。 医书关键记载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尽服之 ”这一治疗疟疾的记载,给屠呦呦团队带来了重要启发 。当时,在抗疟研究陷入困境时,屠呦呦从这部医书中获取灵感。
⒜、屠呦呦从古代医药书籍中获得灵感 ,特别是《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的青蒿提取方法,启发她开始了青蒿素的研究。1971年10月4日,她在实验室中使用乙醚成功提取到第191号样品 ,并在动物模型中观察到了极高的疟原虫抑制率,这一发现让整个研究团队倍感兴奋 。
⒝ 、屠呦呦是通过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了线索:“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尽服之”。发现的青蒿素。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成功在60°C条件下用乙醚萃取到第191号样品 ,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观察到该样品在鼠猴身上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整个实验室沉浸在无比兴奋的情绪中。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程是:1971年5月21日~6月1日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工作座谈会在广州召开,会后 ,北京中药所重新组织了研究小组,屠呦呦仍任组长,与组员钟裕蓉继续提取中药,郎林福和刘菊福做动物试验。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线索最初来源于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 屠呦呦和研究团队在查阅大量古典医药文献 、收集老中医的验方后 ,受到启发,开始研究青蒿 。 经过多年努力,屠呦呦团队在1970年代成功提取出青蒿素 ,这一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工艺改进和实验验证。
⒠、青蒿素的发现是众多科研人员努力的成果,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研究团队的研究过程主要如下:筛选有效中药:20世纪60年代,疟原虫对当时的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 ,疟疾再度肆虐。1967年,中国启动抗疟项目,屠呦呦所在研究院参与其中 ,她担任疟疾研究小组组长 。
⒡、进一步的研究揭示,这种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为C15H22O5,分子量为282道尔顿 ,熔点范围在56–157°C,被命名为“青蒿素”。这个创新性的发现不仅标志着抗疟疾药物研究的重大进展,也开启了从自然界分子到药物转化的新篇章(青蒿素的诞生,是科研创新与传统医学结合的典范)。
⒜ 、不是青霉素 ,是青蒿素 。。【借鉴答案】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屠呦呦团队历经数百次实验,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创新。(3分)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屠呦呦团队广泛收集《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 ,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实现创新。(3分)③科技进步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民日报》曾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 ,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 ,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 ”而受益 。
⒞、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水针灸是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手段,水针灸是一种无创伤的绿色保健疗法,对身体有很多作用 ,水针灸通过每分钟产生上百万次的超高压水注入来按摩身体的某个穴位,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平衡阴阳 ,改善全身病痛,消除疾病的目的,对身体是很好的。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因此内容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文章中的任何观点负责,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只用于提供信息阅读,无任何商业用途。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文章、内容、图片、音频、视频)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999999@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维护您的正当权益。